归宿:亚洲、非洲、叙利亚和埃及
(6)
在追溯了早期青花瓷从中国经由海路运往东南亚、印度、非洲和中东的传播路径后,那么在蒙古统治后期,中国本土又发生了些什么呢?直到相对较近的时期,中国本土发现的元代瓷器数量看似稀少,这导致人们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元代瓷器实际上只是一种外销瓷器,中国人自己对它并无太大兴趣。这种观点的依据来自于一篇明代早期(1387年)描述元代瓷器的文献:“(元朝)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矣。”(曹昭《格古要论》)且不说1351年为离景德镇不远的一座寺庙烧制的大维德瓶(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近年来,在中国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数量也越来越多。
图片
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
大英博物馆藏
其中很多通过香港以及国际艺术品市场流入了西方。相当一部分瓷器来自佛教和道教场所,比如寺庙,以及其他未明确说明的来源。此外,还有在可确定年代的墓葬中发现的瓷器,以及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器。除了景德镇本地(湖田窑遗址和其他窑址出土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瓷片),在蒙古都城大都(北京)的考古发掘也出土了更多的相关文物,这些文物既来自元朝宫殿附近,也来自周边城区。
图片
元 青花莲池纹大碗
江西省景德镇市落马桥窑址出土
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从景德镇这个元青花瓷的产地向北传播,大都也并非是元青花瓷传播的最北之地。除了过去几十年间在内蒙古发现的一件大罐、一个盘子、玉壶春瓶以及高足杯之外,位于戈壁沙漠中部的蒙古管府的哈拉浩特(黑城,黑水城)也提供了相关证据。1908年,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伯爵( Kozlov)发现了哈拉浩特,随后,奥莱尔·斯坦因爵士( Sir Aurel Stein)于1914年到访此地,美国的兰登·华尔纳(Langdon Warner)在1923年也来过,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1930年至1933年的中亚大型探险活动期间也来过这里。从那以后,由于中国实施的旅行限制,以及该遗址靠近现代中蒙边界,这里实际上一直是禁区。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以及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付宁组织了考察队前往此地;我本人在1997年也进行过一次短暂的探访。
图片
科兹洛夫考察队拍摄的黑城城墙
所有这些考察都出土了青花瓷片,为了弄清楚蒙古人自己想要的是何种类型的器物,对这些瓷片进行综合研究是很有价值的。需要强调的是,青花瓷并非是在哈拉浩特发现的唯一一种陶瓷器,与大量的钧窑、磁州窑、青瓷、北宋时期的瓷器、辽代瓷器以及其他类型的瓷器相比,青花瓷片只占少数。
图片
元 青花蒙古包型器
黑城采集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但首先要说说哈拉浩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重要性。这座城市位于额济纳东南约25公里处,额济纳是额济纳河终点处的一片绿洲,额济纳河最终注入戈壁沙漠。这条河发源于雄伟的祁连山山脉,离黄河的源头不远。但与向西流入太平洋的黄河不同,额济纳河向北流入沙漠。戈壁是一个极其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但这条河从未干涸过。冬天,它在黑色的冰层下继续流淌,夏天则由融化的雪水补给。沿着这条河,从汉代起就有数十个据点,而且据信曾有一条支流为哈拉浩特提供水源。
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汉代亭障分布图
从战略意义上讲,哈拉浩特不仅横跨着穿越戈壁的东西商队路线,而且还位于从蒙古都城哈拉和林通往中原的南北路线之上。这座城市由党项人于11世纪末建立,1226年被蒙古人攻占时遭到了破坏,此后一直由蒙古人掌控,直到1380年。在忽必烈征服中原以及1260年元朝建立的过程中,它无疑作为一座驻军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后,哈拉浩特成为了北元的都城,直到1380年北元最终被平定。此后这里再也无人居住。哈拉浩特也并非该地区唯一的遗址,因为附近还有一些寺院建筑群,出土的元代文物种类基本相似。就如同在古埃及一样,沙漠气候有利于保存纺织品、木材、皮革、纸张和绘画等有机材料,这也是20世纪吸引探险家们的主要因素。1908年发现哈拉浩特的科兹洛夫伯爵,于1909年再次到访此地,并在1926年第三次前来。俄国三次探险所获得的文物都保存在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收藏了大约一万册书籍和手稿,其中大部分是用党项文书写的,但也有一些是用汉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阿拉伯文和叙利亚文书写的。
图片
《番汉合时掌中珠》
黑城遗址出土
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藏
其余的文物则收藏在冬宫博物馆,其中包括约三百幅佛教绘画作品和一百尊雕塑。此外,还有近两千片瓷片,其中五百多片是青花瓷片。在陆柏(Lubo-Lesnichenko)博士对这些文物的初步研究中,他展示了七十七件文物。他指出,这些文物大多尺寸较小,不过也有一些较大的、装饰更为复杂的器物。其中许多瓷片上都有在东南亚极为常见的钩状叶子图案,他还提到了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相似之处。
图片
西夏 双头佛
出土于黑城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藏
图片
元 青花鱼藻纹大盘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藏
奥莱尔·斯坦因爵士1912年对哈拉浩特的探险,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寻找绘画作品和手稿,而非收集陶瓷制品。兰登·华尔纳于1923年到访了哈拉浩特,并在他1926年对这次探险的记述中提到:“我的口袋里塞满了陶瓷碎片,在我们停留的剩余时间里一直都是如此,尽管每天我都要把口袋里的碎片倒十几次到篮子里。” 这着实令人心痒难耐,但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找到任何这样的碎片,不过说不定哪天它们会在哈佛的某个储藏室里现身,因为华尔纳曾是哈佛福格博物馆(Fogg Museum)的馆长。
图片
黑城采集的陶瓷碎片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斯文·赫定在1930年至1933年探险期间所获取的文物——约翰·波普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并于1958年在他关于阿德比尔神庙的出版物中,将赫定发现的一些青花瓷片作为附录发表了出来——这些文物一度似乎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索马斯达勒姆(Sommarström)在1956年至1958年间出版了两卷文献详实、配图精良的书籍,书中记载的这些文物似乎也消失不见了。然而,多亏了哈坎·瓦尔奎斯特(Håkan Wahlqvist)博士,这些瓷片最终在斯德哥尔摩民族志学博物馆(Ethnographic Museum in Stockholm)的地下室里被找到了。如今,一位年轻的瑞典学者尼克拉斯·塞德奎斯特(Nicklas Cederqvist)正在对这些瓷片进行研究,并将对其进行最终的出版。这些瓷片包含了许多品质上乘的器物,其中既有青花瓷片,也有釉里红瓷片。此外,还有许多来自哈拉浩特的其他类型的瓷器标本。
图片
图片
斯文·赫定在黑城采集到的青花瓷片
出版于John Pope,Chinese Porcelain from the Ardebil Shrine
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进行的发掘工作出土了至少两件品质上乘的大型青花瓷器物实例:一件是玉壶春瓶,瓶身上有云肩,与云纹交替出现,云纹下方是回纹和莲瓣纹装饰;另一件是残损的器物,可能是一个罐,颈部绘有四爪龙纹,瓶身主体部分在锦地纹和卷草纹带之间绘有牡丹纹,垂莲瓣纹内填充着尖状的莲花图案。在较小的器物中,有一只带有缠枝花和钩状叶子图案的小杯。
图片
元 青花玉壶春瓶残片
图片采自《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文物》1987年第7期
图片
元 青花牡丹云龙纹罐残片
图片采自《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文物》1987年第7期
最后,付宁以及后来我本人从哈拉浩特以及该城南北的寺院遗址中收集到的瓷片,包括一些青花瓷碗的残片、一件多棱瓶和一个高足杯的残片,其中许多瓷片上的绘画极为精美。如今,所有这些瓷片都收藏在呼和浩特博物馆用于研究。我的感觉是,其他元代瓷器的数量远远超过青花瓷,但这可能仅仅是因为此前的访客已经把遗址中装饰性更强的瓷片都搜罗殆尽了。(未完待续)
图片
John Carswell,Blue&White: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British Museum Press,2000,pp.70-73.配图为译者所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下一篇:没有了
- 中国人寿临沂分公司助力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 2025-05-21